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kok综合综合app平台 > 新闻动态 > 一个“特殊”姓氏,只有简单三笔,但很少有人读对,曾经难倒皇帝
一个“特殊”姓氏,只有简单三笔,但很少有人读对,曾经难倒皇帝
2025-06-24 01:39    点击次数:178

明朝天顺年间,紫禁城里的金銮殿上,明英宗朱祁镇捏着进士名单直挠头。眼前这个姓'彡'的考生彡茂,名字像三根毛笔画出来的,可满朝文武没一个敢出声——谁认得这怪字啊!皇帝偷偷瞄了眼身边的老臣李贤,李大学士脑门冒汗憋出个'念'陕''。

图片

朱祁镇赶紧顺杆爬,当场赐姓陕茂,三撇变陕字,从此老彡家改了祖宗牌位。您说稀奇不稀奇?皇帝金口玉言能定人生死,偏让三笔姓氏难住了龙颜。这比蚊子腿还细的'彡'字,究竟藏着多少曲折故事?

话说甘肃定西的山沟里,老彡家的族谱早被虫蛀得斑斑驳驳,可羊皮纸上'彡姐羌部'四个字还依稀可辨。汉元帝那会儿,他们老祖宗在陇西放牧,朝廷管这叫'彡姐氏'。后来汉字简化,族人把'姐'字一扔,三撇就当了大旗。谁承想千年后,这三根毛竟成了读书人的拦路虎。

图片

彡茂揣着干粮进京赶考时,压根没想到自己姓氏能闹出大风波。殿试那天,朱祁镇盯着名册直瞪眼,玉扳指在龙案上敲得哒哒响。李贤凑过来嘀咕:'您念'陕'就成,羌人古姓都这路数'。

皇帝如获至宝,朱笔一挥:'赐尔陕姓!'彡茂跪在青砖地上后背发凉——祖宗传了三十代的姓氏,御笔一抹就改了调。更憋屈的是,老学究们其实闹了大笑话:'彡'当姓氏本该念'显',陇西老农都知道这茬!

图片

这错漏百出的赐姓倒让彡茂因祸得福。领了户部主事的官衔,他看见衙门口佃农按手印画十字,心里直发酸。

转头就在家乡开起识字班,羊皮卷写上'彡'字挂墙头:'瞧见没?三撇念'显',咱祖上在羌寨烤羊肉时就姓这个!'可惜百姓嫌这字比田鼠洞还难认,没几年,陕西米脂的彡家人悄悄把族谱改成了'冼'。

图片

户籍电子化那一年,山东菏泽高庄镇的彡红军老汉捧着身份证直跺脚。派出所电脑屏亮得刺眼:'系统查无此字!'

213个彡姓村民全成了黑户,娃娃上学要填表,老汉急得把族谱摊在户籍柜台上:'同志您瞧!乾隆年的老账本都盖着红印呢!'工作人员挠头三天,突然拍大腿:'要不改姓'显'?读音差不多!'几个后生当晚蹲村口抽闷烟——祖宗在山崖刻的'彡'字符还发着亮呢,到咱这代真要断根?

图片

转机来得像出戏。省里文化局的老专家翻着《甲骨文合集》,指着一张拓片直嚷:'瞧!商朝人占卜用的'彡'字,旁边还画着火焰纹!'

原来殷墟龟甲早写着,'彡'是炎帝后裔的图腾,三撇代表太阳光芒。国家字符库连夜更新,高庄镇的打印机吐出身份证那日,彡红军把'彡'字描红贴满祠堂,笑纹里夹着泪花花:'这下可好,烧给祖宗的纸钱能写正名了!'

图片

陕西黄陵的松涛声里,炎帝庙的香火飘过五千年。那些刻在甲骨上的火焰纹,从羌寨牧人的皮袄绣到进士的腰牌,如今又跳进电子芯片的流光里。彡红军们给族谱扫二维码时总念叨:皇帝金口改得了姓氏,改不了血脉里那簇火苗。

老话说'行不更名坐不改姓',可彡家人像黄河滩的芦苇,大风吹弯腰杆,根还死死咬着泥土。您看那高庄祠堂的新匾额——左边挂着羊皮旧族谱,右边贴着电子户籍单,中间'彡'字像团火苗蹿动。

这哪只是三笔姓氏?分明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:羌笛声咽进电脑键盘,甲骨裂纹化入数据洪流,就连明英宗那声误读,都成了汉字长河里一朵俏皮的浪花。

图片

洛阳博物馆的讲解员举着激光笔,光点停在商周青铜器的'彡'纹上:'古人画三撇表火祭,今人用三笔写乡愁。'游客们哗哗拍完照,转眼就忘。只有窗外的老槐树记得,有个穿布鞋的彡姓老汉,曾踮脚摸过展柜玻璃,指纹在'彡公卣'的标签旁洇开薄雾,像给三千年前的祖宗哈了口热气。

参考资料:

《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》《陕北彡姓文化调查报告》《明英宗实录》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